商界评论2021年度最佳商业模式
2022-01-17 09:17:20 查看详情7月20日,“诚信共建 共赢发展”高端论坛在石家庄好运来宴会酒店(西里店)举行。本活动由河北省信用协会指导,省信用协会副会长单位中蚁智合科技集团(简称“中蚁集团”)主办。省信用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书记白建军,执行秘书长张福齐及协会部分副会长单位负责人出席了本次活动。省人大选举委员会原主任刘守华,省信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原省工商局巡视员孙芳等应邀出席。会上,与会企业家和领导就如何开展好诚信共建,推动共赢发展纷纷发言,献计献策。中蚁集团董事长张绍新在致开幕词时介绍说,中蚁智合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保险代理、公估、经纪、电子商务、医疗管理、网络科技、担保公司、光伏科技、人力资源公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金融集团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实际注册资本金5000万人民币。近年来,中蚁集团肩负着“搭建最好金融事业平台,提供最优金融产品服务”的公司使命,领导层与员工风雨同舟,共同奋斗,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截止2019年6月底,中蚁集团旗下拥有员工21000人。公司科技平台系统全面,对应的产品比较先进,随着平台的推广使用,给广大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公司在做好产品基础上,整合了保险代理、经纪、公估这三个牌照,并由专业团队精心评议和甄选组合,为客户量身定制和精心打造符合自身需求和发展的保障方案,以期实现最大效益。张绍新表示,企业集团愿景是行稳致远、利益共享;与志同道合的员工一起拼搏;逐步实现“全民股东制”;让每一位骨干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未来,中蚁集团将与省信用协会携手同行,始终恪守诚信经营的理念,坚持依法守信经营,在积极参加诚信共建活动的同时,加强内部信用管理体制建设、强化员工诚信意识,努力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做出新贡献。省信用协会执行秘书长、省消保委原秘书长张福齐在介绍了协会的基本情况后指出,今天的高端论坛,是贯彻落实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七部门《关于开展“推进诚信建设 共建信用河北”的活动方案》要求的具体行动,其目的在于增强企业诚实守信意识,优化我省政务环境、营商环境、消费环境,全面提升我省诚信建设水平。特别是后疫情时代,面对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经济转型升级新要求,作为市场主体,唯有顺应开放大势、把握合作大局,主动“走出去”寻求合作,才是我们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倡导共创、共建、共享,合作共赢,迈向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中蚁智合科技集团作为省信用协会副会长单位,在落实“推进诚信建设 共建信用河北”活动中起到了很好地带头作用。 张福齐希望各有关单位,特别是市场主体要积极响应省社会信用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七部门文件号召,积极参与诚信共建企业活动,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省信用协会也愿与有志于诚信建设的企业携手共建诚信企业。从而,为全面推进我省诚信建设 共建信用河北和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省人大选举委员会原主任刘守华发表了讲话,他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诚信共建活动寄予殷切的期望。 省信用协会执行会长白建军在讲话时表示,希望通过政府协会搭台、企业唱戏,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不断推动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同时也希望中蚁集团在今后发展道路上,继续坚持诚实守信的发展经营理念,争做诚信共建排头兵,不断为建设经济强省、信用河北贡献力量。 会上,中蚁集团总经理助理王平军、公估公司总经理助理李盟、经纪公司市场部经理常凤龙,集团人力资源、科技公司总经理刘黎明等先后在会上分享了诚信建设、市场创新拓展等方面的经验。
2021-07-24 10:36:30 查看详情中蚁集团河北商汇仁信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荣获河北省2019年度保险专业代理会员单位”模范企业”称号为树立勤奋展业、遵纪守法的正面典型,引导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诚信度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根据《河北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保险专业代理会员单位评选管理办法》,2020 年6 月中介行业协会开展了2019年度保险专业代理会员单位评优工作;2020 年7 月17 日,协会秘书处召集评审委员会对参评单位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通过认真评选,共选出”标兵企业”10 家、”模范企业”9 家、”优秀企业”1 家.其中 中蚁集团下辖子公司-河北商汇仁信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荣获”模范企业”称号.
2020-07-27 16:39:31 查看详情3月19日,人社部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对疫情相关工作进展情况。 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从2月起减免企业社保费,目前这项政策的执行情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对此,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介绍,目前各省份上报的2月份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合计是1239亿元,比之前预计的要高一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最终的实际减免效果可能会大于预期。 与此同时,在减免三项社保费之后,能否确保足额发放尤为关键。聂明隽强调,将继续加强对各省份基金运行情况的监控,实施好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督促各省份及时调度资金,确保养老金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 企业养老金少缴23.3% 今年2月20日,人社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通知》,规定在今年2~6月,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经营情况,实行免、减、缓三项社会保险费单位缴费部分。 政策出台以后,受到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普遍欢迎,预计可以减轻企业成本5000亿元以上。 聂明隽表示,为了把好政策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企业手里,人社部会同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及时出台了实施意见,建立了日调度制度,督促各地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截至目前,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出台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山东省实施办法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已暂停征收。 上述政策出台至今刚好一个月时间,目前三项社保费的减免情况到底如何呢? 聂明隽透露,1~2月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同比减少了23.3%,减少幅度最高的省份达到了64.2%。减少的原因,除了2月份实施的免减缓政策以外,还有去年实施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翘尾因素。 去年降低社保费率是从5月1日开始实施的,当年1~4月,一些省份的养老保险费率还是20%,有些是19%,有些是18%,而今年1~4月的费率都是16%。 同时,各地对2月份部分企业已缴纳社保费已经或正在进行处理。按照三部门制定的实施意见,对应减免部分的金额优先选择直接退费。目前,广东、广西、新疆和黑龙江已经基本处理完毕,天津、辽宁等10个省份正在分批进行退费,其余省份将在企业划型工作到位后开展后续退费工作,预计3月底前可以全部完成。 聂明隽强调,各省份上报的2月份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合计1239亿元,比三部门预计的要高一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最终的实际减免效果可能会大于预期。 前两月发失业保险61亿 减免三项社保费后,短期内社保征缴收入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能否保障发放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尤其是一些省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出现“穿底”,这些省份的保发放难度可能会更大。 对此聂明隽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各省份基金运行情况的监控,实施好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督促各省份及时调度资金,确保养老金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把党中央、国务院减免社会保险费的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落细。” 一位社科院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社保基金中央调剂比例从去年的3.5%提高到4%,全年调剂规模预计将达到7400亿元,可以保障一些入不敷出的省份足额发放。从全国来说,养老金累计结余规模仍然较大,再加上国有资产划拨、投资运营等,制度的可持续性能够得到保障。 在三项社保中,以失业保险为例,疫情期间已有128万户企业享受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86亿元,惠及职工4230万人,受益企业户数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人社部副部长李忠指出,在保生活方面,对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人社部门及时足额发放,对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确保失业人员应发尽发、应保尽保,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今年1~2月,人社部门共向219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61亿元,为领金人员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13亿元。目前,江西、辽宁、陕西、安徽、新疆出台了失业补助金政策,其中江西、辽宁已经有1339人领到失业补助金135万元,受益人数将随政策深入落实不断增加。 李忠说:“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的受益范围,帮助更多企业稳住就业岗位,进一步推动实现失业保险金‘畅通领、安全办’。”
2020-03-05 09:28:54 查看详情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黄蕾)上海证券报记者独家获悉,2019年全年,互联网和电话销售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为1126.61亿元,同比增长 9.08%。其中,车险保费收入为529.61亿元,同比下滑22.03%,占比为47.01%;非车险保费收入597.01亿元,同比增长68.82%,占比为52.99%。 其中,分开来看,互联网财产保险去年的保费收入为838.62亿元,同比增长20.60%。其中,车险保费收入为274.52亿元,同比下滑25.55%,占比为32.74%;非车险保费收入为564.09亿元,同比增长72.69%,占比为67.26%。 从互联网财险业务的渠道来看,86家财险会员公司中,去年全年通过公司PC端官网实现保费收入为49.67亿元,占互联网财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为5.92%;会员公司通过移动终端(APP、WAP和微信等方式)实现保费收入195.40亿元,占比为23.30%,其中通过移动APP实现保费收入136.90亿元,通过移动官网手机WAP实现保费收入7.97亿元,通过微信平台实现保费收入50.53亿元。 去年全年,86家财险会员公司通过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实现保费收入为193.84亿元,占比为23.11%,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实现保费收入为383.89亿元,占比为46.73%。此外,去年全年,86家财险会员公司通过“其他”渠道实现保费收入为15.82亿元,占比为1.89%。 从互联网财险业务的险种结构来看,去年非车险保费收入远多于车险保费。其中,意外健康险保费收入为267.39亿元,占比为31.88%;财产险保费收入为26.88亿元,占比为3.21%;责任险保费收入为28.70亿元,占比为3.42%;信用保证险保费收入为130.74亿元,占比为15.59%;其他非车险(主要包括退货运费险)保费收入为110.39亿元,占比为13.16%。 在电话销售财险业务方面,去年全年,电话销售财险保费收入为288亿元,同比下滑14.66%。其中,车险保费收入为255.09亿元,同比下滑17.84%,业务占比为88.57%;非车险保费收入为32.91亿元,同比增长 21.98%,业务占比为11.43%。 去年全年,在车险电话销售保险保费收入中,车险呼入业务保费收入为12.97亿元,业务占比为5.08%;车险呼出业务保费收入为78.16亿元,业务占比为30.64%,车险续保业务保费收入为163.96亿元,业务占比为64.28%。
2020-02-29 09:27:52 查看详情2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财险部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车险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针对保费延期、车辆停驶、业务续保等行业共性问题提出具体举措,其中倡导财险业对湖北地区交强险和商业车险保单期限自动延长一个月或适当时间。 为此,湖北省保险行业协会制定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湖北地区⻋辆保险期限自动延⻓的实施细则》。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车险期限自动延长究竟是怎么回事。 01 保单能顺延多久? Law 保单延⻓时间以政府公告的疫情防控期为准,全省统一。可享受顺延政策的保单起始日期为 2020年1月23日零时,终止日期为省政府公告的取消⻋辆禁行之日零时。 02 哪些能享受延期? Law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假设车辆禁行时间为60天,车险的保单期限为1年。 1 疫情防控期间,车险保单在有效期内 比如,您的车险保单期限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那么在新的政策下,这张保单的期限将在12月31日的基础上延长60天。 也就是说,延长期限是在您现有车险保单保险期限的基础上计算,延长天数为疫情防控期保单有效天数。 2 疫情防控期间,车险保单到期 比如,你的车险保单在2020年1月31日到期,并且续保实现了无缝衔接,即新签保单在2月1日起即生效,那么新保单的保障期限将在到期日2021年1月31日的基础上延长60天。 也就是说,疫情防控期间,您的车险到期续保后,您的保单延长期限将在新签保单上计算。 3 疫情防控期间的新签保单 比如,您为自己的新车购买了一份于2020年2月1日生效的车险保单,此时距离解除禁行还有51天,那么你的保单将在到期日2021年1月31日的基础上延长51天。 也就是说,疫情防控期间的新签保单保险期限延⻓天数为保险起期至政府公告取消⻋辆禁行之日零时的天数。 4 疫情防控期间已经办理停驶的车辆保单 对于营运车辆来说,如果已经申请了停驶,并且停驶期短于疫情期的,可以通过再次提出停驶申请达到保险期限延长的目的。2月20日,中国银保信称,放开34个地区营业车辆停驶不低于1个月的限制,取消停驶次数限制。 03 哪些情况不能享受延保? Law 1 疫情期间发生赔案的车辆 在政府公告机动⻋辆禁行期间,在保险公司理赔系统中有出险记录的⻋辆保单(不含⻋辆在停放期间发生的空中掉落物体造成的事故),不延⻓保期。 2 已办理停驶的⻋辆 已办理停驶的⻋辆保单,保险期限不再另行延⻓。 3 办理短期险、单程提⻋险的车辆 对30天以内(含30天)的短期险、单程提⻋险,不延⻓保期。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延长保险期限并不需要车主,特别是私家车主自己动手。中国银保信会根据行业制定的规则,在后台提取需要延⻓保险期限的保单数据,与各公司确认核对后,按照规则统一在后台进行保期延⻓处理。 同时,保险期限顺延变化,不影响保单第二年的折扣率。 这一次车险保期延长、车辆停驶等政策,估计为湖北地区消费者减少保费支出40亿元以上,有效减轻湖北地区居民和企业的经济负担。
2020-02-25 09:26:43 查看详情新冠黑天鹅将加速催生人们对于生命、财产、自由的风险保障需求和渴望。保险科技有望从供给端和需求端降低保险准入门槛,能够低成本地为人们提供避祸就福、避险求富 的“星星之火”,必将成为燎原之势。如果说2003年“SARS”疫情是加速推动消费互联网爆发性增长的拐点,那么2020年“新冠”黑天鹅事件将是全球保险科技蓬勃发展的引爆点,保险科技将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层面深刻地改变全球保险行业的业态趋势与产业格局。在供给端,保险产品研发、营销渠道、流程管理和客户运营环节的数字化进程加速,科技平台降低了中小险企的生存门槛,为消费者带来产品降价的实惠和服务体验的改善。在需求端,消费者对于线上行为的接受度提升,产品需求发生结构性优化,在经济探底期间保险行业将加速洗牌,保险科技的春天正在来临。短期来看,疫情冲击为保险行业的业绩增长目标增加了不确定性,险资投资收益面临更大市场风险,行业的局部重组或会出现,中小险企板块和外资新进入群体将受影响。长期来看,疫情的出现从供给两侧为保险行业数字化注入动力,加速保险科技的全面渗透过程。一、供给端:科技降低行业门槛,数字化进程加速在供给端,此次疫情加速了保险产品研发、营销渠道、流程管理和客户运营环节的数字化进程,保险科技平台的出现实质上降低了中小险企的生存门槛,同时为消费者带来产品降价的实惠和服务体验的改善。云协作降低行业门槛,AI改善用户体验从行业整体来看,马太效应更加明显,科技投入持续加码。龙头企业包揽了绝大部分的行业利润,而大多数中小险企只能在夹缝中生存,中小寿险公司过去依靠“短平快”业务提升规模的突围方式也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下难以重现,因此中小保险企业的转型需求更加迫切。随着跑马圈地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保险行业开始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而在这一转型进程中,保险科技的发展为保险行业带来了破局机遇。中国保险企业开始加大保险科技投入,其中头部保险企业和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布局更加迅捷,以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为代表的大型保险机构纷纷将“保险+科技”提到战略高度,并且积极出资设立保险科技子公司。根据艾瑞测算,2019年中国保险机构的科技投入达319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534亿元。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四项核心技术的日益成熟为保险行业各环节价值链的重塑再造带来机遇。就每项技术的主要功能而言,云计算为保险行业提供了新的IT基础设施和新的“应用软件”(各类保险SAAS),大数据解决数据源问题,人工智能解决效率问题,区块链解决信任问题,总结而言,保险科技的应用可以令产业各个环节运行得更加精准、节能和高效,从而拓展了保险机构的可盈利空间,打破了传统粗放生态下的恶性循环:产品与需求脱节+销售与服务脱节,销售进展困难,费用不断增长,保费规模增速下降,险企难以盈利,提升产品价格,销售更加困难……保险科技的作用:降本增效,创造产品降价空间;优化服务,提高品牌粘性。众所周知,保险行业是高门槛行业,首先在于牌照门槛,其次在于市场门槛。传统模式下保费的增长是由庞大的代理人团队和高额的费用支出推动的,成本过高导致产品定价过高;在消费者的保险需求在不断增强的同时,保险产品的高价和服务的确实则阻挡了这一需求真正完成向购买行为的转化。因此科技的出现正是针对了险企在成本、效率和服务端的症结,险企只有实现降本增效才能有降价空间,只有降价才能踏破过高的市场门槛,同时配合服务优化和品牌粘性,才是实现真正的普及与爆发。巨头用科技“筑墙”,平台用科技“拆墙”。需要注意的是,在完成上述价值传导的过程中,另一道新的门槛也随之树立――科技本身成为了新的门槛。巨头们凭借大手笔的科技投入不断优化服务于自身的科技工具,科技的领先带来成本的领先,从而带来市场占有率的领先,转型后的巨头们用科技投入修筑更高的“科技门槛”。与此同时,伴随着云计算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平台型公司在行业的各个垂直领域积累科技能力,并借由云协作的模型将这些能力开放给无力承担独立开发成本的中小险企,亚马逊、阿里提供IAAS基础设施,IBM提供数据库能力,谷歌提供人工智能核心能力,除此之外,蚂蚁金服、慧择提供代理经纪能力,豆包网、大头保等提供运营SAAS,i云保、保险师提供代理人展业工具等等,开放的保险生态由产品、运营、营销、理赔、风控、TPA等不同环节中诞生了各类平台,平台与其链接、赋能的中小险企共同结成新阵营的力量。如果说巨头是用科技“筑墙”,维持产业核心地位,那么各类保险科技平台则是以科技“拆墙”,以云协作的模式将科技能力扩散至尽可能多的企业节点,二者共同构成保险科技发展的核心推力,而消费者则在此过程中享受行业进步带来的价格优惠与服务改善。银保渠道线上化,代理人渠道精英化疫情阻断线下业务,代理人、银保渠道首当其冲。当前保险业以个人代理和银邮代理为主要渠道,预计疫情将对保险业一季度业绩造成巨大冲击,尤其对于主要依赖面对面沟通购买、线下成交的寿险行业而言影响巨大。根据刚刚公布的2019年寿险保费情况显示,我国全年寿险收入2.96万亿元(总保费4.3万亿,寿险占比约69%),第一大渠道依然为代理人渠道,在各渠道中的占比为58%;其次是银保渠道,在各渠道中占比为30%。对于大多数无力快速发展个人代理人渠道的中小险企而言,银保渠道虽然成本逐渐高企,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但依然是提升业务规模,维持现金流稳定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在银保渠道方面,2020年1-2月累计规模保费下降四成。由于银行网点春节期间延迟开门、节后网点轮换开门,再加上网点客流量大减,客户经理受担心被传染的心理影响,主动销售保险意愿和主动与客户交谈意愿均显著下降,银保渠道产品的销售也因此受到限制。行业交流数据显示,银保渠道成交的2月单月规模保费从2020年1月的2721亿元,降至2月单月的529亿元,环比下滑超80%;1-2月累计规模保费同比降低40%,同时期交保费也下滑了10%,疫情冲击之下银保渠道遭遇前所未有危机。疫情在短期将拖累银保渠道转型,长期将倒逼线上化发展提速。目前银保渠道整体正在进行结构转型,大力发展期交保险业务,降低“理财化” 的短期险比例。从短期来看,随着疫情的缓解,在降息预期以及银保监会放行3-5年期两全产品的政策利好下,预计险企会通过银保渠道销售短期理财险来拉升整体保费规模,减轻公司整体现金流压力,届时期交业务占比或将进一步下降,进而拖累险企银保渠道转型步伐。而长期来看,银保渠道向期交业务转型的目标不会改变,目前期交产品在线上销售流程中的技术与配套问题将随着疫情期的需求倒逼下逐渐解决,加速银保渠道的线上化进程。在代理人渠道方面,传统人海模式濒临失灵,疫情损失进一步坚定了险企转型的决心。传统个险代理体系下发展出千万代理人队伍,同时随着粗放型人海战术的边际效用持续降低,保费规模增速下降,传统代理人渠道的弊端逐渐显现:脱落率过高,大部分寿险公司营销员13个月留存率不足30%;费差损过高,主要由超标的代理人佣金、手续费造成,2018年保险业费用破万亿;行业形象与社会地位持续无法改善等。反观世界第一大保险市场,作为拥有3亿多人口的美国仅有百余万的保险代理人,其间包括专属代理人、独立代理人和经纪人。中国保险代理人体制的改革原本以迫在眉上,而疫情期间代理人渠道的业绩停滞与大量人力成本负担则成为“最后一根稻草”,进一步推动代理人渠道的转型进度。精英化是代理人体制升级的必然选择。平安的优才计划、太保的G20、泰康的HWP、友邦的卓越营销员计划……从人海战术到健康人海再到今日的精英培育,代理人渠道的演进方向已经明了,尤其是在未来的保险科技时代,代理人能力必须匹配行业展业工具和运营工具的新升级。据麦肯锡保险行业报告数据,中国保险代理人产能与美国同行相差高达14.6倍,低产能意味着低收入和高脱落,即便是人海模式中,承担个险保费销售重担的依旧是那20%的精英代理人。因此,未来代理人渠道的人数将会下降而产能将会提升,大概率将会出现两类分化,一类是独立经纪人,以个体工作室模式存在,继续赚取日益缩减的人力成本优势,与互联网保险等科技工具一起承担目前80%普通代理人的工作;另一类是专属代理人,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从业门槛,类似私人银行的模式为高客渠道提供私人保险服务,销售高价值、重服务的产品,如泰康养老社区。产品、管理与运营系统加速云转型科技驱动一直是近年来保险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随着国内头部险企和外资领先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以及金融科技和互联网生态玩家的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会是未来险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个趋势不会改变。除了营销渠道的转型,险企的产品研发、内部管理与客户运营系统的数字化转型也将在此次疫情后得到激发与释放。在产品研发环节,保险产品可以在科技赋能下实现快速定价和迭代。大数据可以辅助于精算定价环节,为定制化产品开发提供数据支持;区块链应用中包含大量创新产品开发,相互保险和区块链保单的融合丰富了保险产品形态;云计算为产品环节提供了新一代IT基础设施,产品上线周期缩短至传统方式的30%-50%,同时云架构大大摊薄了开发成本,使得碎片化业务可以被承接。在流程管理环节,办公系统向云迁移,核保、承保和理赔更加依赖数字工具。疫情发生后,许多保企已经全面利用各种远程办公系统协同工作,组织员工针对远程协作模式开展相应的培训,提高协同效率。未来在产品开发、运营管理、文档作业和信息技术支持等方面,都会更加强调云协作模式。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将在身份验证、自动核保、信息录入、反欺诈、定损、理赔等环节为保险公式带来更大价值。在客户运营环节,除了代理人队伍的升级,险企为营销端提供的分销管理、展业工具及客户服务同样是营销数字化的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与保险行业的深度融合,保险客户运营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呈现互联网运营属性,大数据将在细分客群、用户画像、社交网络、精准营销层面为险企提供支持,而智能客服、智能保顾的行业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推动运营人力成本的下降,云计算将保险和其他互联网流量端口打通,支持互联网流量的直接导入,并为分销系统的快速搭建提供可能。除了ABCD(AI、Blockchain、Cloud、Big Data)等已经活跃于保险科技领域的重要技术以外,在这次疫情中,一些新的科技应用展现出在保险行业的巨大潜力,如5G+物联网和VR/AR带来的想象空间。随着5G技术的全面应用,远程诊疗、自动驾驶、智能物流/仓储、无人机勘探等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将给保险公司在产品创新、风险预防、两核管理、健康管理等方面带来机遇。而由于疫情期许多消费者居家隔离,网络游戏、在线看房、网购等需求被激发,未来VR/AR技术在保险业的客户接触、品牌传播、产品推介、自助服务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当前行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阶段,大数据等技术加速向保险业渗透,众多保险科技企业也在积极用创新的力量改变行业业态。随着2019年5G进入商用时代、L4级自动驾驶不断成熟、基因检测开始走进消费者视野,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兴技术融入到保险领域中改变行业业态。经过此次疫情的考验,保险公司会加快拥抱和应用新技术,让新技术在风险预警、风险处理以及风险赔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二、需求端:流程云化和结构优化,长期需求将爆发在需求端,疫情在特定时期创造了一批纯线上需求,消费者对于线上行为的接受度提升,带动险企加速全流程的云化。同时,客户的产品需求在疫情后发生结构性优化,长期保障意识增强,未来资本泡沫挤出后向保险配资的动力增强。短期受损,长期保险科技需求被激活短期内寿险业绩受到较大冲击,1-2月业绩下滑三成。从2020年1月头部寿险公司“开门红”业绩来看,六大上市险企中新华、国寿和太保的保费分别增长54.0%、22.6%和0.6%,而平安、太平和人保则分别下降13.7%、10.0%和6.8%。依据以往行业数据,通常上一年年末销售人员会为下一年的“开门红”业绩进行订单储备,而1月份寿险保费约占全年的四分之一,一季度保费约占全年业绩的四成。寿险行业在2020年1月迎来严峻开局,而2月受疫情下的隔离管制影响最大的一个月,同时承受1月业绩冲高后的乏力因素叠加,交流数据显示巨头的新单保费同比下降3成左右,部分险企达成5成以上。假设疫情隔离持续到三四月份,那么2020年寿险行业整体的业绩增长将会面临巨大挑战。长期来看,保险科技将在疫情后加速渗透。疫情催化长期保险需求实现真正爆发,主要基于两个逻辑:第一是保险行为加速线上化,正如前文所言,疫情在特殊时期迅速创造了无接触式的线上投保需求,展示了保险全流程数字化的未来空间,由需求端带动供给端险企加速开展云迁移和配套部署,能够保险科技公司下游需求将会爆发,而无法适应科技转型的传统机构将加速淘汰;第二是寿险作为大额可选消费行业,将在经济运行底部迎来洗牌。高费用成本的传统险企将经济下行期大幅承压,加速转型或面临淘汰,而保险科技公司的轻资产模式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在经济触底反弹后,保险行业有望首先实现反弹,保险科技迎来生长与爆发周期。由中国2002年-2019年的保险深度数据与险资的平均收益率的关系可以看出,保险渗透率基本随着险资收益率的波动方向而波动的,并且大约滞后一年左右。2016年-2019年资本市场进入下行周期,险资平均收益率整体呈下滑趋势,保险渗透率随着行业成长具备一定的自然增速,但实际增速则滞后一年开始持续放缓,近三年稳定在4.3%左右。2016年后险资收益率下滑拖累保险渗透率提升,疫情加剧资本市场风险,传统险企持续承压。2012年后,中国经济已整体步入转型期,虽然在2015年由于资本市场的脉冲式上涨,险资的收益率又迎来短暂的回暖,但在经历了2016-2019年的经济调整后,保险深度重新回到4%左右的小区间。疫情作为全球市场的“黑天鹅”事件,加剧了险资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未来3-5年全球经济进入下调周期的可能性不断增高,传统险企在短中期内面临“保费缩减”和“投资收益下降”的双重压力,借助科技手段实现降本增效的动力增强,保险科技平台的作用凸显,保险行业整体格局将迎来洗牌,无法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传统机构将加速淘汰,而疫情过后保险科技将会加速渗透。客户行为加速线上化,带动险企流程云化互联网保险发展进入瓶颈期。随着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客户的数字化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无接触、线上化、云端化行为爆发式涌现。2012-2015年,互联网保险进入快速增长期,互联网保险保费三年平均增速达到170%以上,而在2016年起互联网保险增速明显下滑至5%,而2017-2018年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而互联网保险保费在总保费中的占比也始终未突破10%,在2017-2018年占比进一步下滑至5%左右。主要原因在于在第一波互联网保险红利期的发展模式过于粗放,占比7成以上的人身险业绩下滑主要来源于寿险,2017年以来银保监会的134号文、19号文针对寿险产品进行多轮清理整顿,对行业的影响仍在消化之中;占比三成的财险方面,保监会对中短期理财产品特别是万能险的监管收紧,而互联网车险也因为商车费改业务持续下滑。主流保险机构依赖传统渠道,转型面临技术与利益分配双重困境。从互联网保费在总保费的低占比情况来看,虽然网红互联网产品培育起了千万级的线上保险消费人群,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也拓展了互联网渠道,但互联网保费的增长并未持续,参与的主体也多为“选项不多”的中小险企,主流保险公司并未深度参与互联网渠道建设。主要原因在于保险业的黄金险种――寿险,长期以来主要依靠面对面的线下代理人渠道销售,而互联网与代理人融合一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由于科技工具的落后,线上寿险销售的IT基础模块尚不完备,主要聚焦于获客,缺乏后续的客户转化和经营模块支持;另一方面是由于利益分配冲突,目前条件下传统渠道与新渠道业务模式的利益难以兼顾,长期占据传统代理人红利的传统保险公司难以迈出突破的一步。疫情要求纯线上环境,客户行为带动险企加速流程线上化。大多数寿险客户更喜欢通过面对面沟通购买保险产品,以前我们常说寿险是基于信任、有温度的。如今这一逻辑依然成立,但是非常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比如迫于客观情况,客户希望从有接触到无接触、从面对面沟通到网上云沟通,全流程在云端处理完成的需求出现,为寿险产品的线上化开辟了新的市场远景。虽然短期内造成了一些暂时性困难,比如传统寿险产品对于标准件需要严格的体检要求在当前条件下很难做到,比如大部分公司的APP仅支持短期险和简单产品的线上投保,主力重疾产品的模块建立还需要时间,比如不同层次代理人对线上工具的接受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等,但总体而言,疫情的特殊环境下展示除了保险业实现高度数字化的可能性,大大加速了客户行为的线上化迁徙,能否提供线上化服务已成为衡量保险公司能否及时应对挑战的“试金石”,进而从需求端带动保险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产品需求结构改善,利好寿险、企财险政策推动人身险产品结构调整。2011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原保费收入不断增加,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18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8万亿元,同比增速从2017年的 /18.4%下降至2018年的4%,主要原因在于2017年10月开始实施的保监会134号文,大量中短期存续的人身险产品被叫停,“开门红”业绩承压出现负增长,随后各险司不断提升中长期保障型人身险比例,行业产品结构完成初步调整。整体保费规模增速放缓,现有需求点难以持续支撑业绩增长,新的需求正在酝酿。2019年预计中国全年保费规模将达到4.5万亿,增长率重回18%的高位,主要是由于2018年在行业转型期出现了增速显著下滑。具体来看2018-2019年的单月保费增长情况,除了受监管影响出现负增长的1-2月,2018年其余月份保费增长率均高于2019年同月保费增长率,整体而言保费增速放缓,车险等个人财产险进入存量博弈,寿险向中长期保障型转型,企业财险、健康险、意外险维持稳定增速。疫情激发了寿险和企财险需求。根据麦肯锡保险行业数字化颠覆曲线,通常来说,相对于长期和复杂的寿险和企业险而言,短期和相对简单的个人财产险面临的数字化挑战和颠覆冲击更大;而本次新冠疫情推动寿险和企业财产险在创新颠覆曲线上迅速攀升。在人身险方面,疫情进一步激发客户对健康险、意外险和寿险的需求,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群、带病人群和慢性病人群的险种,这几类人群是本次疫情波及的主要群体,因此保险意识被大量激发。本来就快速增长的医疗和健康险板块,将被进一步点燃,另外,随着新冠疫苗的随后面世,基于疫苗有效性的新型健康险也可能会热销;加之数字化的影响,可以预见,未来在保障范围、相关服务等方面,寿险产品将迎来巨大创新机会。在企业相关保险方面,疫情的影响会进一步触发政府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责任险)、企财险(中小企业营业中断损失保险和取消保险)和责任险(雇主责任险)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观察到疫情期间,许多大企业和公司会给客户赠送“新冠主题保险”,未来这种2B2C合作模式也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新客户触达机会;而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经营”风险将大规模暴露,在政策支持、贷款信用违约风险防范等一系列领域,保险公司都将有参与机会。所以,经过疫情洗礼后,社会、企业和个人的保险需求会被激发,保险行业的产品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供给侧改革将不断深化。来源: 36Kr
2020-02-20 09:23:15 查看详情新京报快讯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其中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快恢复和稳定就业提出具体要求。文件中要求,加大减负稳岗力度,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中小微企业,返还标准最高可提至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0%,湖北省可放宽到所有企业。全文如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恢复和稳定就业,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更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一)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坚持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提高复工复产服务便利度,取消不合理审批,坚决纠正限制劳动者返岗的不合理规定。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出口重点企业开复工,以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公共服务业和农业生产等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推动重点行业和低风险地区就业,循序渐进带动其他行业和地区就业。协调解决复工复产企业日常防护物资需求,督促其落实工作场所、食堂宿舍等防控措施。(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加大减负稳岗力度。加快实施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中小微企业,返还标准最高可提至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0%,湖北省可放宽到所有企业;对暂时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适当放宽其稳岗返还政策认定标准,重点向受疫情影响企业倾斜,返还标准可按不超过6个月的当地月人均失业保险金和参保职工人数确定,或按不超过3个月的企业及其职工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确定。2020年6月底前,允许工程建设项目暂缓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支付记录良好的企业可免缴。切实落实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定额税收减免、担保贷款及贴息、就业补贴等政策。加快实施阶段性减免、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减免期间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顺延。(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三)提升投资和产业带动就业能力。实施重大产业就业影响评估,明确重要产业规划带动就业目标,优先投资就业带动能力强、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加快制定和完善引导相关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措施。对部分带动就业能力强、环境影响可控的项目,制定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加大环评“放管服”改革力度,审慎采取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措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四)优化自主创业环境。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进“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申请人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登记。充分发挥创业投资促进“双创”和增加就业的独特作用,对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创业投资企业予以引导基金扶持、政府项目对接等政策支持。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优先支持受疫情影响的重点群体,对优质创业项目免除反担保要求。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应安排一定比例场地,免费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提供。各类城市创优评先项目应将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小店经济”、步行街发展状况作为重要条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全国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支持劳动者依托平台就业,平台就业人员购置生产经营必需工具的,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引导平台企业放宽入驻条件、降低管理服务费,与平台就业人员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建立制度化、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省内城乡户籍限制,对就业困难人员、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引导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就业(六)引导有序外出就业。强化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农民工“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服务,推广健康信息互认等机制,提升对成规模集中返岗劳动者的输送保障能力。引导劳动者有序求职就业,及时收集发布用工信息,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信息对接,鼓励低风险地区农民工尽快返岗复工。对组织集中返岗、劳务输出涉及的交通运输、卫生防疫等给予支持。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开展跨区域有组织劳务输出的,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七)支持就地就近就业。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暂时无法外出的农民工投入春耕备耕,从事特色养殖、精深加工、生态旅游等行业。在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开展以工代赈工程建设,优先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就业。(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八)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就业。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优先组织和使用贫困劳动力,鼓励企业更多招用贫困劳动力。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利用公益性岗位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优先对贫困劳动力托底安置。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52个未摘帽贫困县、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安置区的支持力度。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规模大的,各地可通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扶贫办按职责分工负责)三、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九)扩大企业吸纳规模。对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国有企业今明两年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不得随意毁约,不得将本单位实习期限作为招聘入职的前提条件。(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烟草局、邮政局等部门和企业按职责分工负责)(十)扩大基层就业规模。各级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今明两年提高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开发城乡社区等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扩大“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出台改革措施,允许部分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畅通民营企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渠道。(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扩大招生入伍规模。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规模。扩大大学生应征入伍规模,健全参军入伍激励政策,大力提高应届毕业生征集比例。(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退役军人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支持企业、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设立见习岗位。对因疫情影响见习暂时中断的,相应延长见习单位补贴期限。对见习期未满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见习单位剩余期限见习补贴。(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国资委、共青团中央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适当延迟录用接收。引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体检和签约录取时间。对延迟离校的应届毕业生,相应延长报到接收、档案转递、落户办理时限。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2年或转入生源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参加用人单位考试、录用,落实工作单位后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加强困难人员兜底保障(十四)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畅通失业保险金申领渠道,放宽失业保险申领期限,2020年4月底前实现线上申领失业保险金。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失业人员、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发放6个月的失业补助金,标准不高于当地失业保险金的80%。对生活困难的失业人员及家庭,按规定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强化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及时将受疫情影响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利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开发一批消杀防疫、保洁环卫等临时性公益岗位,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所需资金可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六)加大对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就业支持。建立农资点对点保障运输绿色通道,支持湖北省组织农业生产。对湖北高校及湖北籍2020届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湖北省各级事业单位可面向湖北高校及湖北籍高校毕业生开展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向湖北省倾斜。做好湖北省疫情解除后的就业工作,加大资金、政策、项目倾斜,开展专场招聘和专项帮扶。维护就业公平,坚决纠正针对疫情严重地区劳动者的就业歧视。(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完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十七)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失业人员、农民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实施农民工等重点群体专项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对企业组织职工参加线上线下培训,组织新招用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参加岗前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动态发布新职业,组织制定急需紧缺职业技能标准。(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八)优化就业服务。2020年3月底前开放线上失业登记。推进在线办理就业服务和补贴申领。持续开展线上招聘服务,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加大岗位信息、职业指导、网上面试等服务供给。对大龄和低技能劳动者,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推送岗位信息,提供求职、应聘等专门服务。低风险地区可有序开展小型专项供需对接活动。优化用工指导服务,鼓励困难企业与职工协商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等方式稳定岗位,依法规范裁员行为。(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压实就业工作责任(十九)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稳就业各项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加快建立由政府负责人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机制,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实化扶持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同向发力,围绕稳就业需要,落实完善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加强资金保障。加大就业补助资金和稳岗补贴投入力度。支持市县政府根据稳就业工作推进和政策实施需要,统筹用好就业创业、职业培训、风险储备等方面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大的地区,要加速稳岗返还、保生活政策落地见效。(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一)强化表扬激励。持续开展就业工作表扬激励,完善激励办法,对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工作力度大、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等任务完成较好的地方,及时予以资金支持等方面的表扬激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二)加强督促落实。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在相关督查工作中将稳就业作为重要内容,重点督促政策服务落地及重点群体就业、资金保障落实等。对不履行促进就业职责,产生严重后果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依法依规严肃问责。完善劳动力调查,研究建立省级调查失业率按月统计发布制度,启动就业岗位调查,做好化解失业风险的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上述新增补贴政策,受理截止期限为2020年12月31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紧政策实施,发挥政策最大效应,工作中遇到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3月18日(此件公开发布)
2020-02-18 09:21:58 查看详情